分类导航 / Navigation
|
![]() 乾隆大藏经 典藏版 全168册 繁体竖排
价 格:¥ 45.80
30天售出:228 件
商品详情
注意:《乾隆大藏经》是电子版(本站电子资料大部分是PDF格式,极少部分为DJVU格式。非txt epub azw3 mobi doc exe uvz pdg等格式),不是纸书,不发快递,付款后自动发货,弹出百度云盘下载地址和密码,自己下载即可!(下载后可用电脑、手机、平板电脑阅读,阅读后如感兴趣,可以去书店购买相应的纸资书籍) ![]() 《乾隆版大藏经》简介 《乾隆版大藏经》为清代官刻汉文大藏经,亦称《清藏》,又因经页边栏饰以龙纹名《龙藏》。它始刻于清雍正十一年 (1733) ,完成于乾隆三年(1738),是我国历代官刻大藏经极为重要的一部。全藏共收录经、律、论、杂著等1669部,7168卷,共用经版79036块。该藏是在明朝《永乐北藏》基础上编较而成的,全藏分正续两部分,正藏485函,内容完全和《永乐北藏》相同;续藏239函,内容较《永乐北藏》有所增减。 《乾隆版大藏经》的编刊工程浩大,负责其事的官员、学者、高僧等达60余人,监造人员80余人,还募集刻字、刷印和装帧等优秀工匠860余人,历时6年完成。全藏字体秀丽,镌刻精湛,如出一人;佛像等图版以白描手法绘刻,庄严而不失生动。初印104部,颁赐各地禅院。此后至民国年间,又陆续刷印了数十部,共印行150余部。自宋至清,木刻汉文大藏各代频出,唯有《龙藏》经版保存至今,其印本完整者亦极鲜见,因此,它在世界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大藏经的刊刻,始于雍正十一年至乾隆三年历经6年时间,因刻板成于乾隆年间,习称《乾隆大藏经》。 以雕版论,它是历史上形成最晚、规模最大、成就最高的大藏经。共计经板79036块,使用山东、河南的花梨木,重约400吨,其板长二尺四寸(80厘米)、宽九寸(30厘米)、厚一寸一分(3.7厘米),印刷724函、1669部、7168卷,其中正藏485函、续藏239函,共计用纸154211连(张),佛像、龙牌、韦陀所用之板在外,其它统计记载详细。经板原存故宫武英殿,后移藏于位于雍和宫东侧的柏林寺,至今尚存于北京。 自乾隆三年十二月刊成后,次年印刷了100部,颁赐京内各寺院,后来清政府又陆续印刷了32部,民国二十一年国民政府为中山陵筹建藏书楼印刷了22部,除用于中山陵外分拨给各个寺庙,1987年文物出版社印刷了78部,2011年北京市文物局将存世270年的的龙藏经板进行大量的清洗、修板、补板工作,并且进行了最后一次印刷,为了保护大藏经,将其封存保护。 本店电子版《乾隆大藏经》为PDF格式原文扫描版,此书全套168册定价28800元,本店为全套书籍的PDF格式电子版。
大乘般若部 1-16 大乘宝积部 17-20 大乘大集部 21-23 大乘华严部 24-28 大乘涅槃部 29-31
大乘五大部外重译经 32-41 大乘单译经 42-48 ———————————————— 小乘阿含部 49-55 小乘单译经 56-58 宋元入藏诸大小乘经 59-66 ———————————————— 大乘律67 小乘律68-77 ———————————————— 大乘论78-88 小乘论89-104 宋元续入藏诸论105 西土圣贤撰集106-110 此土著述111-168 《大藏经》
·阿含部·本缘部·般若部 ·法华部•华严部·宝积部•涅槃部·大集部 ·经集部·密教部·律部 ·释经论部•毗昙部·中观部•瑜伽部·论集部 ·经疏部·律疏部•论疏部·诸宗部 ·史传部·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古逸部•疑似部
《大正新修大藏经》
·阿含部·本缘部·般若部·法华部·华严部·宝积部·涅槃部·大集部·经集部·密教部·在家律·释经论部·毘昙部·中观部·瑜珈部·论集部·经疏部·论疏部
经书目录:
《乾隆版大藏经》为清代官刻汉文大藏经,亦称《清藏》,又因经页边栏饰以龙纹名《龙藏》。它始刻于清雍正十一年 (1733) ,完成于乾隆三年(1738),是我国历代官刻大藏经极为重要的一部。全藏共收录经、律、论、杂著等1669部,7168卷,共用经版79036块。该藏是在明朝《永乐北藏》基础上编较而成的,全藏分正续两部分,正藏485函,内容完全和《永乐北藏》相同;续藏239函,内容较《永乐北藏》有所增减。 《乾隆版大藏经》的编刊工程浩大,负责其事的官员、学者、高僧等达60余人,监造人员80余人,还募集刻字、刷印和装帧等优秀工匠860余人,历时6年完成。全藏字体秀丽,镌刻精湛,如出一人;佛像等图版以白描手法绘刻,庄严而不失生动。初印104部,颁赐各地禅院。此后至民国年间,又陆续刷印了数十部,共印行150余部。自宋至清,木刻汉文大藏各代频出,唯有《龙藏》经版保存至今,其印本完整者亦极鲜见,因此,它在世界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为在刷印过程中既能保证经版文物的安全又能高质量的完成刷印出版工作,需要制定并实施严格的经版安保措施;设置封闭的刷印工作区,该区的经版管理执行文物库房的管理规定、执行经版移动的安全规定,非刷印人员不得进入刷印区域;在刷印区域安装了消防、安放、等必要的监控防护设备;为使刷印过程完全按照传统手工工艺的方法进行,需要查阅很多相关资料,借鉴了民国时期经版刷印的工序、工艺及操作模式,聘请国内著名文化遗产传承人作为专业指导,培养出一批具有高水平的手工刷印师;为经版量身定做了特制的刷印台位;在刷印时先用科学方法对经版进行清洗,室内晾干,然后进行刷印,刷印完成的经版再清洗、晾干、入库。经版刷印工作已全面展开,现已完成并装帧成套的大藏经经书,端庄精美,其质量得到了国内各界的一致好评。
《乾隆大藏经》装帧过程(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摄影:曹立君) 装帧 《乾隆大藏经》的乾隆印本和历代印本均采用的古书装订中的“番夹装”即“经折装”。清内务府档案记载;清乾隆四年刷印大藏经一百部,只装帧十部。没有记载这十部装帧的成书使用何种材料和颜色。另外,赐到全国各地的90部经书只是订好成册没有装帧,由各地根据自己的情况给予装帧,目前看到的各地存大藏经初印本的装帧各不一样,现故宫博物院藏清大藏经的装帧是蓝色函套,黄色护板。函套、护板为草制版,其装帧布除带有一层薄丝外没有编织图案。经鉴定,这部大藏经为乾隆初印本。 此次出版发行《乾隆大藏经》的装帧全部按照故宫旧藏乾隆印本的传统工艺做法进行装帧。具体做法是: 一,整个装订过程全部为手工操作,分为十一道工序,分别是;裁切、过针、折页、吹配、齐栏、点粘、压力定型、光边,然后是上护板、贴签和装函套。我们聘请了国内长期从事“经折装”工艺的技师来主持此项工作,培训了大批专业技术人员,确保了邦普本大藏经的装帧与乾隆初印本完全一致。这种做法也使作为无形文化遗产的中国传统手工艺得到了延续和传承。 二,在刷印用纸方面,全部使用安徽泾县生产的手工碱性宣纸,宣纸的强度、韧性、吸水性的各项指标均与清初印本大藏经所用纸的化验指标相同。 三,在护版和函套的制作方面,采用了纸质合成材料制作护板和函套,这种材料具有挺拔、坚固、防潮的特点,用它制作的函套、护板美观工整,避免了用草纸板做函套、护板受潮、受挤压后瘫软、变形的现象。以上用纸、函套以及用胶的材料全部是低碳、绿色原料,符合环保要求。 《乾隆大藏经》项目中,经版的科学保护、修复是一项长期复杂、耐心细致的重要工作,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鉴于大藏经经版需保护、修复的经版数量众多且保护、修复的内容纷繁复杂的特点。我们的工作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 第一,委托国内专业科研机构制定经版保护、修复的规划和方案;组织专家、学者对经版的保护、修复工作进行科学论证;按照经版保护、修复方案的框架购置必要的专业设备,培训专业技术人员。 第二,制定经版日常观测、养护制度;1,制定了在对经版的登记、照相等档案搜集过程中需移动经版时的严格规定,避免经版遭到人为损坏。2,在经版库内安装温湿检测设备,随时监控经版库内的温湿变化,3,每半年对经版库内的经版进行一次熏蒸灭虫并随时观察虫蛀及真菌对经版的损坏情况。4,用科学方法对经版进行除垢、清洗。以上工作的进行为经版科学保护、修复工作的全面开展做好了充分准备。
《乾隆大藏经》乃奉雍正皇帝御旨于清世宗雍正十一年(1733年)在北京贤良寺设立藏经馆,和硕庄亲王允禄、和硕和亲王弘昼及贤良寺住持超圣法师等共同主持下,以《永乐北藏》为基础,总辑了历代经藏论述,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正式开雕,至清高宗乾隆三年(1738年)完成,全称为《乾隆版大藏经》。 《乾隆大藏经》的分类,仍沿用惯例,依千字文为序编目,自「天」字起至「机」字止,共724字,每字为一函,每函十卷,计7,240卷,共计6,700万余字,版片79,000多片,全部重量达400吨,是我国最大的版刻典籍。 最初刊刻于北京贤良寺,当时只印刷了一百部,乾隆二十七年(1762)由朝廷全部颁赐给内廷和各地的寺院,作供奉珍藏之用。 《乾隆大藏经》内容丰富广博,共收佛典1675部,按正藏和续藏分类。正藏部分,分为经、律、论三藏,有大小乘之分别。续藏部则分为西土、中土两部分论述,即收集了由西方传来的译经及元、明、清三朝著名高僧佛学研究的著作,包括论著、注疏、语录、传记等等,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从以下几方向介绍线装《乾隆大藏经》
免责申明:
万圣书城仅提供下载学习的平台,《乾隆大藏经》PDF电子书仅用于分享知识、学习和交流!万圣书城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提供《乾隆大藏经》的资质证明,我们将于3个工作日内予以删除。
|